![]() |
(資料來源:小宇的2011大專生國科會計畫論文實作手機程式截圖) |
總還是要報告一下近況,我的大專生國科會計畫在 3/8 繳交送至後宣告結案,結束了這八個月來的漫長研究歷程,最後的心得還是:很喜歡做研究,雖然放蕩的時候還滿不喜悅。在這半年多以來,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就讀於師大地理系,但投入的研究過程卻學會了許多新的地理與資訊技術的應用,以練功導向的方式做研究,反而是種享受,接下來當然沒有因此而結束,在最後半年的大學生涯,我要好好把這「作品」運用得淋漓盡致,因此將努力投稿到地理資訊相關期刊,以下將分享小弟我在本研究統整的成果。
這故事起源於小弟本身在推國科會計畫時一直想不出主題,只知道想寫一個跟 Check in 有關的 LBSN 系統,但運用的腳本卻始終難產,離三月初計畫申請截止前的一個月,在桃園家中,看到電腦桌上滿載熱血蓋章回憶的 319 鄉+旅遊護照,於是決定了電子旅遊護照這個主題,並開始發想與撰寫研究計畫,我將它命名為「應用行動定位服務設計電子旅遊護照平台之研究」。
本文整理自師大地理學生楊懷恩於 100 年度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撰寫的題目《應用行動定位服務設計電子旅遊護照平台之研究》。
蓋章旅遊文化
自從台灣實施周休二日,國人開始有更充裕的時間規劃旅遊的內容,加上邁入已開發國家之發展後,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休閒活動亦越來越受重視。過去不曾出現在報紙副刊的旅遊專欄,如今卻是俯拾即是的資訊,可見旅遊在國人心目中地位的提升。隨著國人旅遊的型態正悄悄改變,藉著旅遊來增廣見聞增加知識成為國人在旅遊上的一個新要求。
天下雜誌群董事長殷允芃(2011)表示, 2001 年,旅遊的型態正隨時代一直在創新與多元化,同時在國際間正熱烈討論「國際化」和「在地化」的議題,為求在傳統上創新機,觀光局與天下雜誌為了促進「一鄉一特色」之目標共同推行「 319 鄉+向前行」活動,其活動內容為蓋紀念戳章活動──這樣的紀念戳蓋章始於日本風景郵戳的發行,一直到鐵路驛站的紀念戳章而漸漸流行於台灣,從地理學角度來看,紀念戳可說是紀錄當時的時間與空間最佳的縮影。紀念戳活動的蔓延,與 319 鄉+旅遊護照的發行,帶動了台灣紀念戳蓋章旅遊文化,藉此旅程與鄉鎮居民交流互動,留下旅程的回憶。此外,天下雜誌(2011)亦表示,活動開始後至 2007 年已有超過 200 萬人深入體驗鄉鎮的文化,重新發現台灣既存的美好價值。
LBSN的邂逅
Schilit(1994)首先提出位置服務的三大要素:空間資訊、社會資訊和資訊查詢,於是伴隨著近年來由於無線通訊技術的進展,利用 3.5G、GPRS 或 Wifi、WiMax 等方式,人們利用隨身攜帶的手機或筆記型電腦,幾乎在任何時間及地點皆能方便的連上網際網路,越來越多的行動裝置都整合了 GPS 的定位功能,於是結合行動無線裝置及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行動定位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便應運而生,這也被視為是無線網路的殺手級應用之一。D’Roza & Bichev(2003)亦在 bt Technology 期刊上始定義 LBS 是行動裝置根據用戶位置所提供的應用及服務。
近幾年更由於 Web2.0 的出現,致使社交網路服務(SNS)的蓬勃發展,終於與 LBS 在智慧型手機平台上結合,於是出現了新穎的名詞稱 LBSN(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 Services),我將它命名為移動社交服務,方健橋(2010)認為,透過結合時間、行為和地理位置等資訊, LBSN 幫助用戶與外界建立更密切的即時聯繫,增強社交網路與地理位置的關聯性,最著名的 LBSN 服務的典型例子是 Foursquare 和街旁。
很多地理遊戲的玩家與程式設計開發者紛紛在網路上串起 Foursquare 的討論,尤以 Inside 資訊時事網站更熱切關注其與 Facebook 的進展, Lam(2011)認同 Foursquare 是世界上首創 LBSN 服務的平台,有趣的是,Foursquare 創造了一個新的動詞── Check in,也就是現在大家在 Facebook 平台最熟悉的的地標「打卡」,他也形容 Check in 是基於現實世界的地理虛擬遊戲,因此近年來 Check in 的爆炸性流行,使得中國 ChinaLabs 總裁劉興亮(2010)定義這些 Check in 玩家為「切客」。
Foursquare API 與切客旅遊護照
Foursquare 為提供系統開發者更多的選擇,因此開放 API 開發服務,本研究因此利用其 API 文檔根據 MVC 系統架構設計一個行動版網頁應用程式(Mobile Web-App),有別於現今大量流行的 iPhone 與 Android 的 Mobile App,它是以行動版網頁瀏覽器為 Compiler,呈現大部分手機都可以相容的 Web-App。有別於當初研究計畫所提之 Android Mobile App ,雖然尚未學會 Android 手機程式開發軟體 eclipse 的應用,但卻更加增進了我網頁設計 HTML5 與 PHP 腳本語言的程式撰寫程度,在本研究系統設計章節,我以設計前的系統分析與系統架構,根據需求轉換而分為 Positioning function、HTTP-request function 和 Interface function,分別詳細以「API 帳戶建立」、「獲取 Access Token」、「 Geolocation API 定位模式」和「介面設計」等步驟做說明,前兩者是設計前系統環境的建立,完成伺服器端預備,後兩者是實現了上述系統設計前所規劃的三項主要功能,建立客戶端,使得完整的 C/S 主從式系統架構呈現於本研究所設計的電子護照系統,我稱它為「切客旅遊護照」。
Facebook 與行動旅遊未來展望
由於系統設計較為繁雜與艱深,因此略過說明,以地理研究層面來看已經幾近跳脫了地理技術的範疇,反而比較是資訊研究的領域。雖然系統設計與程式編寫花了最多時間,從閱讀文檔、範本蒐集、架構建立到 Implementation 的編寫,都歷經不少苦功,但也實實在在成為了喜愛寫程式的地理學家,在本研究最後雖沒有提及地理學理論與 LBSN 的探討,但我也對 LBSN 的未來展望感到雀躍與期待,由於社群網站龍頭 Facebook 在 2011 年 2月推出了 Place 打卡服務後,正式將它推入 LBSN 的新世代,在地理學與資訊科學上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地理技術的運用也將從 Desktop、Web 晉升到 Mobile-based GIS 的時代,像 Jamie 說的一樣,這將會是一個 Internet 的革命性發展;在地理學的空間角度上,這也將影響人本主義與行為主義在空間研究上的定義與模式,我所 Create 的新名詞──移動社交服務,將會是一個建立在社交網路上的地理空間資訊應用,在研究上或許能成為一個新熱點,透過各大 LBSN 公司的 API 文檔,藉由 Developer 的開發將是一個劃時代的擴張與成長,我也一直期待著這樣的趨勢與發展,因此大膽的臆測,行動旅遊將會是新世代的主流旅遊形式與文化,是跨時代的象徵。
參考文獻
- 殷允芃(2011)。微笑台灣十周年專刊,天下雜誌。
- 天下雜誌(2011年2月8日)。活動緣起【微笑台灣319鄉】。取自 http://www.319.com.tw/
- Schilit, B., Adams, N. and, Want, R. (1994). 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December 8-9 1994, 85-90.
- D’Roza, T. and Bichev, G. (2003). An overview of location-based service, BT Technology Journal, 21(1): 20-27.
- 方健僑(2010)。流動社群升呢 適地服務商機處處,e-zone,634,134。
- Lam, L. (2011, February 27). Location game shows the value added, 南華早報, EDT5.
- 劉興亮(2010年9月17日)。我把「Check in一族」翻譯為「切客」【移動Labs(中國移動研究院)】。取自 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2177_65718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