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再發現「音樂地理學」

小弟我熱愛音樂,也熱愛地理,但兩者交集後是否有火花呢?這是我所好奇的
(資料來源:小宇自攝)

喜歡唱歌,是許多人的本性所表達出來的感官意識,喜愛唱歌的我,更熱愛聆聽古典與當代流行等各種合唱或大眾音樂,因此小弟我也把這項興趣延伸成為業餘編曲家,同時對地理非常迷戀的我,卻從未想過「音樂」跟「地理」是否有等比例的調配,蛻變成所謂的音樂地理學?



答案是有的。


擅長地理技術的我,對於人文地理卻始終略知一二,不過小弟最近將對此名詞的心得濃縮整理成小小的幾段概述,表達我對音樂地理的了解,由於我知道師大地理並未開授這門課,因此對於未知領域的世界充滿著野心與求知慾,是個很想一探究竟的新寶庫。


音樂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抽象存有,淬取自人類的情感與理智,可以藉文字把音樂具象化,因此是人們生活的表象,所以音樂是文化範疇的重要成分之一。Parris 曾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音樂的薰陶,雖然我們幾乎常常忽視它的存在』,有聲旋律像空氣般不時環繞著我們,不同的環境,顯現出的是其創造出不同體裁的音樂風格。


在地理學角度上,「文化」被視為生活方式,獨特生活的技巧、價值和意義,文化地理學主要在研究與自然環境相關的物質和非物質的人類文化模式,以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屬於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從陳曉偉(2002)發表的《臺北市非創作職業樂團之音樂空間建構》,以及 Nash 和 Carney(1996)的《The Seven Themes of Music Geography》 做簡單的文獻整理與讀後感。


音樂地理學(Music Geography)是自 1980 年間開始建立的一門新興學科,理論建立在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和音樂學的理論基礎上,由人與地的研究轉化為探討音與地關係的研究,早在 1993 年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召開『The Place of Music』,在之後的三年間就有許多相關研究的成果發表,因此確立了此一分支的存在。傳統柏克萊學派的研究風格中,Kong(1995)在她的《Popular music in geographical analyses》中提及地理學對於流行音樂的研究趨勢有以下領域:關於音樂形式、活動、樂手與相關人物的空間分佈、有關音樂起源與擴散的研究、具有音樂特質的音樂區劃定、地方特色與地方認同、從歌詞的主題去發掘其音樂當中的環境意涵等。


音樂地理學的發展與擴張,於 Nash 等人(1996)的文章中有很豐富的解釋,他認為音樂地理研究可分為七個「主題」(Themes),而非階段(Stages),因為這些分派的形式是相互依存而非線性發展的,以下七個主題是音樂地理學家主要在探討的範疇:起源、全球的分布與其形式、區位分析、音樂活動的來源地、用電所帶來的趨勢、音樂對景觀的影響、全球音樂等,這些主要都以地理學探討的區域分布和區位相關。自從美國文化地理學家 C. Sauer 創立柏克萊學派後,其開始重視人類行為對景觀的影響,也就是景觀地理學探討範疇,因而接續了德國文化地理學家的景觀傳統與空間的關係,不過現今當代社會所探討的文化轉向、地方感與環境識覺、新文化地理學等等,使得第八個新興主題因而萌芽──科技創新。


整理了相關文獻,我對再發現音樂地理學對於「科技創新」所傳達的未來主流趨勢有明顯的了解,科技的進步與全球化同時拉大了全球與地方間的距離。從我了解的合唱領域來看,有許多當代的合唱編曲家開始致力於各國傳統傳唱民謠、原住民歌曲的編曲,而非傳統宗教歌曲,藉由合唱團的傳唱讓聽者更加認識其所傳達的文化特色,透過現今 Youtube、土豆網、Now.in 等網路音樂服務的崛起,對於音樂的擴散與流動更具多樣性與不確定性,音樂的選擇更多元了,因此行為研究學者也開始從這方面挑動,對於音樂地理的探討範圍也更具多樣且複合性,其亦是資訊科學對於資訊文化的影響範疇之一。


參考文獻
  1. 陳曉偉(2002)。 臺北市非創作職業樂團之音樂空間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2. Nash, P. and G.O. Carney (1996). The Seven Themes of Music Geography, Canadian Geographer, 40(1): 69-74
  3. Kong, Lily(1995). Popular music in geographical analys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2:183-198.

關於 測試

測試
相關文章 ×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