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自願性地理資訊:參與式部落地圖繪製與部落發展

開放街圖是一個自願性地理資訊概念下的協同地圖編輯平台,其可應用在許多不同議題上,如果探討其與部落議題作為製圖工具上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


◎ 楊懷恩


  聽了今天Mikel Maron的演講其實對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的了解更甚於原住民部落社區的發展,其實Maron是人道關懷開放街圖小組(Humanitarian OpenStreetMap Team, H.O.T)[1]的主席,在開放資料(Open Data)作為GIS分析內容的議題上具有大規模程度的推動,對於這種部落居民協作的參與式部落地圖(participatory community mapping)亦是一種國際趨勢。
  今天的演講其實國內自願性地理資訊(VGI)的積極推動者鄧東波也有來聆聽,在其研討會相關文章亦有提及其開放街圖的VGI概念,並認為VGI視為一個生產與管理的工具並實踐在開放街圖上,作為技術工具的探討(李昕迪、劉俊宏、鄧東波,2012)。甚至最早在2005年以前Google Map尚未釋出時,要取得美國政府控管的地圖資料是需要付出龐大的經費,但Web2.0所引領的網路技術革新,使得更多電子地圖或協同合作編輯的平台如Google協作平台、Wikipedia等漸推翻網路使用風潮,直到2006年以後Stephen Coast終於將兩者做了結合,設立OpenStreetMap基金會,主掌網上地圖協作計劃,使一般民眾也可以在沒有GIS專業基礎上輕易以Wiki形式新增與編輯地圖圖層(layer)(OpenStreetMap, 2006)
  Maron其實大部分在介紹他的計劃小組對於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的推動,其舉的三個活動有Map Kibera[2]2008 FreeMapIndia工作坊,以及埃及、肯亞和南非的倡議與製圖團隊等,其中多是透過該社區部落青年,將原本自己社區、城市空白的地圖,使用開放街圖平台新增與編輯圖層,讓自己家鄉呈現在一個開放平台上,分享給全世界。
  另外,開放街圖在災難應變與決策上也有很大的實質幫助,這個小組雖然是2009年就成立,不過因為隔年初的海地大地震造成他們團隊很大的衝擊與迴響,所以很多課題跟計劃因應而生,像是透過開放街圖持續不斷地為海地災後的重建與霍亂疾病滅除等,當然還有2011年在協助印尼政府做建物清單的更新,以及與紅十字會在烏干達的地圖創建等等,這些林林總總H.O.T的參與式部落製圖的計畫,正告知著我們開放地圖對一個地方的感觸、體驗與防災等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Maron認為目前須努力的目標仍在於如何提升社區居民參與度並使居民間產生連結,這也是PPGIS目前面臨的窘境之一。
  最後Maron雖然沒有講許多技術層面關於API的開發等,而是透過部落地圖講述許多重要概念,包括社區居民具有強大力量(power of the commons),只要參與度充足則可以將一個空白地域設計為一複雜的地圖圖層;再者是社區和組織的相互影響(interplay of community and H.O.T);最後就是創造空間變成一種能量(create space to direct energy),這很重要概念就是別小看一個小小地圖,它也可以是一個拯救好幾百人性命的關鍵性工具。
  
參考文獻
OpenStreetMap (2006). OpenStreetMap. Retrieved from http://openstreetmap.org
李昕迪、劉俊宏、鄧東波(2012)。自願性地理資訊之生產與管理—以開放街圖為例。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臺中。




[1] http://wiki.openstreetmap.org/wiki/Humanitarian_OSM_Team#Projects
[2] 除了部落青年參與製圖外,政府亦利用開放街圖處理2007年選區劃分議題,作為非公開選區劃分平台的資訊



關於 測試

測試
相關文章 × +

1 意見:

  1. 聽起來在技術上真的沒啥講到,Openstreetmap其實是比較現代化的工具,耆老們的意見其實很難進來。但當年輕人的聲音進來後其實會影響原本部落的權力結構,大家通常都是討論VGI的正向影響力比較多,比較少談到其負向影響力。
    對我而言,若要提問題,應該會提負向影響力的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