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業產業的初始化
2012 年 5 月文化部正式成立,可見政府對文化這樣的「產業」正推波助瀾地重點實踐。而自從文化創意產業在 2002 年被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列為「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其主要的目標在於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以發展文化產業。張慶良(2004)認為提昇國家總體競爭力暨平衡城鄉經濟發展的新願景,促銷當地之文化產業,藉此贏得投資、居住和旅遊市場,創造當地之商業契機及增加服務業之工作機會,增加當地之實質收益。金惠雯(2005) 認為原住民部落原有的知識體系與價值觀一直是維繫原住民社會的重要力量,為抵抗主流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互動而抗衡,必須建構原住民部落知識系統,才能有機會永續經營原住民部落產業。再者,藉由培力部落組織力量,落實「在地就業」之理念,已是許多山地政府汲汲營營在努力的目標之一。
再者,許多部落原住民經地方政府委託或補助為推廣地方觀光產業而開民宿、休閒農場等觀光景點,吸引遊客與深度旅遊玩家呈現在地化的地方特色,但由於山地民宿過度氾濫,且嚴重開墾導致觀光資源供過需求,理因轉移觀光產業的推動目標,建立在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兼具鞏固傳統文化與創造原住民就業機會等利因,是現今公部門的新政策推動趨勢。我在初步電話訪查後發現,原住民部落的社區發展協會是推動文化觀光產業的重點助手,透過協會建構相關計畫後,向鄉公所申請,並可獲得相關補助以利產業的推動,我發現這無疑是原住民在部落的新產業金礦,一方面更加吸引觀光人潮,一方面也促進鄉村就業機會的增加(陳雨嵐,2004)。
都市原住民與部落原住民
早在 1960 年代台灣因經濟蕭條,原住民因其部落經濟無法應付生活支出,以至於都市的拉力形成的社會網路促使部落原住民連鎖效應地移往都市就業,這也促成「都市原住民」一詞的誕生。事實上都市原住民在於其動態社會網絡上的互動相當複雜,有來往都市與都市間,或是來往原鄉與都市間,其生活型態、族群意識等皆與原鄉部落原住民不大相同。我探討了蘇羿如(2007)以五點來說明這些都市化過程中的原住民的想像:
1. 現身:「都市」原住民的出現
2. 漂流:都市原住民的遷移經驗
3. 牽引:社會網絡的作用
4. 形貌:在都市的生活型態—聚集與孤離
5. 喚起:生活型態與族群意識
結合文獻利用這些象徵性字詞,從我周遭生活經驗,秀林部落的「花蓮縣秀林鄉秀林社區發展協會」和「桃園縣蘆竹鄉原住民生活教育協進會」這兩個組織來做比較,同樣皆是凝聚原住民的民族意識,但兩者的組織生態與發展理念卻是截然不同,一方面都市原住民的族群、原鄉文化背景等皆不相同,受牽引與喚起力量,其所辦的祭典等相關活動則與秀林部落不同,而秀林部落則是促進觀光與文化產業,藉由編織等文化產品的銷售實現在部落經濟永續發展的目標,相較於現今資本主義下的觀光活動,文化觀光產業的經營已備受關注。
參考文獻
- 張慶良(2004)。為什麼臺灣需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優勢在哪裡?以臺灣原住民音樂藝術「布農族八部合音」為例,通識研究集刊,4,123-140。
- 金惠雯(2004)。原住民部落「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發展芻議,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取自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b/20/6b.html(2012/06/17瀏覽)
- 陳雨嵐(2004)。台灣的原住民,台北:遠足文化。
- 蘇羿如(2007)。遷移中的台灣「都市」原住民,社會科學學報,15,153-174。
0 意見:
張貼留言